1+1>2的合作哲学,让这家储能公司成为头部

2025年09月18日 17:04:20  [来源:未知]  [作者:]  [责编:admin]
字体:【

以下文章来源于棱镜,作者:张永年

在厦门市火炬高新区的海辰储能总部,一楼的电梯口摆放着一个透明的玻璃柜子,柜子里摆放着两件“特别”的产品。

这两件产品都因为“失败”,而被海辰人铭记。一件产品,因为前期商业调研不够充分,而对市场变化响应不足;一件产品则因为没有严格执行开发进度,错失了大部分的市场。

柜子的下方,则是董事长吴祖钰的一段话,这段话用加粗字体凸显:我们不轻易放过每一次的错误,打破现状,较真碰硬,重建城墙,从而获得更扎实的成长。

这是一家在公众视野中并不算特别出名的企业,他们的主要产品是电芯、模组和系统,所在的储能行业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也是一个陌生的行业。但是,它在储能行业却是大名鼎鼎。它成立于2019年底,仅用了几年时间,就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与技术实力跻身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排名第二。

有人在研究这家超级独角兽时,得出结论:他们几乎踩对了行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

比如,2020年,在同行还只是将储能作为一项业务时,他们就宣布“专注储能”,并提出储能电池的研发方向;2021年,将所有的融资都砸进了工厂建设,这让他们牢牢掌握了产能优势;2022年,海辰预判储能需求不只是在中国,而是面向全球,因此他们宣布进军欧美市场如今,那里已经成为了他们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

但在内部人士看来,他们这一路走得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是险象环生。

2019年底成立时,行业正处于寒冬时期;成立没多久,又遭遇了新冠疫情;最困难的时候,两位老板甚至想着要卖房子给员工发工资;现在来看,孤注一掷地建厂是关键抉择,但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看,无疑是一次“豪赌”,稍有不慎就可能满盘皆输。

此外,还有那个玻璃柜子所彰显的寓意:一系列失败的产品。

是什么原因让这家年轻的创业公司在竞争激烈、巨头林立的行业中站稳脚跟,并迅速成为“头部?多个探讨都指向了他们两位性格迥异的创始人。

如果从那个玻璃柜子上面的文字来看,吴祖钰是一个强调严谨的人,毕竟那两款产品都是因为某种程度的“不严谨”而失败,但事实上,这位创始人更重要的标签是“理想主义”,他是海辰储能的战略制定者,总是会有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

联合创始人、总经理王鹏程则是一位以严谨、理性、自律而著称的老板,有员工甚至用“自律到可怕”来形容他,他是海辰储能的“大管家”。

“吴总是冲锋的,他决定了海辰能飞多高,我决定了海辰不被击穿。”王鹏程曾这样评价两人的协作关系。

如果要研究这家企业,王鹏程的这句评论,无疑是一个不错的切入口。

没有100亿,就不要去碰这个行业

将时光拉回到2019年底,海辰储能刚成立时,整个市场正处于低谷期。市场规模小,前景不明朗,电池巨头们也将目光聚焦在动力电池上。

更致命的是,几乎同时,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两大电网公司还先后发布严控投资的指令,给行业浇了一盆子凉水。要知道,储能是一个重资金、重研发、重产能的行业,当时,就有人判断,没有100亿的资金储备,就不要去碰这个行业。

而创办海辰储能时,吴祖钰年仅33岁,没有太多的社会阅历,更没有充足的资金。

对此,吴祖钰也自嘲是一个“三无创业者”——没人,没钱,没办法。

但是,早在几年前,他就非常看好储能行业。

李海(化名)与吴祖钰认识了16年,目前是海辰储能的一位业务负责人。

据他回忆,早在2015年,在一次聊天中,时年29岁的吴祖钰就表达了对储能行业的判断。当时,吴祖钰对他说,消费电池属于早上九十点钟的太阳,动力电池则属于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而储能电池则是黎明前的黑暗,很多人还没有看到它的前景。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种前瞻性还是很令人震撼的。”李海感叹道。

事实上,在决定创业的时候,摆在吴祖钰面前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动力电池,这是一个已经被市场证明了的大行业,但是对于他这样的年轻创业者来说,显然没有多少机会;另一个则是储能电池,这个行业虽然处于低谷,但充满了机会。

“到底是选择一个大但没有机会的市场,还是选择一个小但有机会的市场呢?”当时,吴祖钰提出了这个问题。最终,他选择了后者。

很多了解吴祖钰的人在谈论他的创业初衷时,都会提起他的一句“名言”:“我可以接受失败,但不可以接受平庸。”吴祖钰自己也说,对于他这样的创业者来说,如果没有理想主义、极大的运气和非凡的能力,是不敢轻易尝试在储能市场创业的。

吴祖钰的“理想主义”,不是别人给他贴上去的标签,他自己也这样认为。据熟悉他的人介绍,他曾经在大学和创业时期做过一些测试,结果都显示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与吴祖钰不同的是,王鹏程在此前并没有电池领域的从业经验。在创业之前,王鹏程曾经在体制内工作多年,做过高级工程师,做过管理;2008年时,又进入到投资领域,曾在亨同资本担任了4年半的合伙人。

2018年前后,创业的冲动在王鹏程的心中越来越强烈,即便那个时候的资本市场,还是一个“躺着赚钱”的好时代,但是,他还是想要躬身入局,亲自主导一个项目。

曾经,吴祖钰跟王鹏程在火车上谈论起储能时,表示:如果将储能电池一度电的成本做到三毛钱以内,那么这个市场将会迎来大爆发。三毛钱,基本接近了火电的成本,那时,人类的能源世界甚至都会重构。

王鹏程也在思考储能这个赛道,他认为,能源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使用本身,回归到家家户户中,只有将储能电池的成本打下来,这个愿望才可能实现。

于是,两人决定在这个前景尚不明晰的赛道上创业。

用100多场演讲,撬开投资人的钱袋子

这是一个年轻的行业,用行业人士的说法来看,早年想在市面上买一本有价值的专业书籍都难。几年前,虽然已有电池巨头涉足,但是尚未有一家专注储能的头部公司。

行业的年轻基因,也直接体现在海辰储能的团队构成上。在公司内部,高管团队大多数也都是85后。根据招股书所披露的信息,创始人吴祖钰出生于1986年,董事兼副总经理易梓琦和庞文杰都出生于1988年等等。

今年44岁的王鹏程,曾经是海辰储能年龄最大的员工,直到现在,不少同事还习惯喊他“老王”。

后来,随着公司的不断壮大,一些经验丰厚的人开始加盟海辰储能,王鹏程才不是最年长的人了。比如,副总经理兼首席运营官胡志嘉,现年40岁;首席财务官赵瑞锦,现年47岁;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吴丽卿,现年45岁。这让团队在“年轻有冲劲”之外,也补充了成熟的行业经验。

海辰储能迈出的关键的一步就是,不仅敢闯,还能专注深耕储能领域,即便当时这个领域还没有明确的应用场景和技术路线。

这种专注,让团队能够将更多的精力都放在对行业未来的思考上。一开始,他们就明确的发展方向,就是“高安全、长寿命、高能效”,如今,这个“9字方针”也成为了整个储能行业的共识。

图片

海辰储能家族产品

不过,海辰储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创业初期,受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严控投资的指令的影响,“缺钱”成为了行业通病,尤其是像海辰储能这样的创业公司,由于缺乏资金,简直寸步难行。最困难的时候,为了给员工发工资,吴祖钰和王鹏程甚至考虑要把房子给抵押出去。

“那段时间,公司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融资,没有钱,大基建就做不起来。”陈磊(化名)回忆说,他是海辰储能的一位技术负责人。

据陈磊描述,当时,吴祖钰擅长用扎实的内容说服投资人,因为他更懂技术,能把未来讲清楚。但在谈判的时候,有些细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王鹏程的优势就展现了出来,他能够清晰地表达需求,为公司争取到最大利益。

凭借这样的互补配合,在5个月的时间里,吴祖钰和王鹏程做了100多次演讲,拜访了各大投资机构、银行,最终获得了近7亿元的投资。

不过,对于储能这样的重产能、重资金、重研发的行业来说,7个亿并不算多。并且,由于这些融资是分批到账的,每一笔都要精心规划,确保可以支付员工工资和供应商款项。吴祖钰曾经这样评价管理这些资金的紧张程度:“就像在地铁门关闭的瞬间,跳进车厢,稍有差池,就可能失败。”

一个客户都没有,就砸进10个亿建厂

融资陆续到账的期间,吴祖钰和王鹏程做了一个在外界看来非常大胆、激进的决定。

那个时候,储能市场尚未爆发,没有人敢拍着胸脯说未来一定大有可为。但是,他们还是决定将A轮几乎所有的融资都投到了工厂建设上。此后的几年,他们又陆续将融来的资金投入到工厂建设上,目前,他们在厦门、重庆、菏泽、美国都有自己的工厂。

图片

海辰储能美国项目图

吴祖钰曾经有一个朴素的逻辑,就是在储能行业里,如果没有一个投资10亿的电池制造工厂作为支撑,就很难接到大客户。

“第一条生产线还没有出来,我们就开建了第一栋工厂,第一栋工厂还没有建出来,我们就开始建第二栋工厂。”在一次内部分享中,吴祖钰曾经这样说,“一个客户都没有,就砸进去10个亿建工厂。换成你,你敢砸吗?

在竞争残酷的行业里,任何一笔重大投资的判断失误,都有可能将创业公司带到深渊。

吴祖钰“敢砸”,并非因为年轻气盛、头脑发热,而是对储能行业本质的深刻认识。

海辰储能的所有业务都是围绕储能来开展,核心团队一开始就认识到了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本质区别。他们认为,动力电池是消费属性,客户更加关注体验感,而储能电池则是新基建属性。

一位内部人士分析说,动力电池的客户,以整车厂为主,这是一个成熟的市场,客户清楚自己的需求。但储能行业很多客户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储能企业要想生产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无疑难度更大,对产品创新研发、生产制造的要求更高。

此外,其实早在2020年的时候,吴祖钰就注意到了一个重要的风向标。

当年9月,国家提出3060“双碳”目标,他们认识到新能源最后的目标是要解决世界能源结构的问题,这意味着,要想实现这个目标,不能单靠动力电池解决,最终需要储能的参与。这也就是行业里常说的“源网荷储”,如果没有“储”,“源网荷”就无法闭环,改变世界能源结构的目标就无法实现。

很快,“砸钱”建厂的决定,就让他们收到了回报。

2022年,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刺激下,中国的储能市场开始大爆发。但是,那个时候,国内市场的产能有限,不少储能公司,即便接到订单,也难以消化掉。对于提前布局的海辰储能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用内部人士的话说,当时不是他们敲开了客户的门,而是客户主动找上门的。

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整个行业没有人敢再忽视这家成立仅两年多的创业公司了。

让研发团队每天都去放空一会

此前,曾有人对比海辰储能与同行在研发上的投入,并得出结论,这家定位于“技术驱动”和“创新引领”的高科技公司,在研发投入上并不算多,这很有可能让他们被对手远远地甩在身后。

确实有这个风险,在这个“不进则退”的高压游戏中,任何技术上的慢半拍,都会引起一系列不可预测的连锁反应。

不过,海辰储能有自己的理解。在内部人士看来,他们并非不注重研发,而是更强调研发、产能扩建、业务拓展的投入平衡。同时,由于专注储能,方向明确,他们在研发上的投入更加精准。

“生产线和研发,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生产的节奏,会倒逼技术的开发。”陈磊分析说,他曾经负责过海辰储能的研发工作,“你现在做的事情,其实都是为了两三年后做准备的,如果两三年后的产品,你在今年不规划好,那这个代价是可想而知的。”

从此后的发展也可以看出,工厂的提前布局,让他们在量产产品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

2021年10月,海辰储能的厦门工厂刚建成没多久,他们就在那里下线了第一颗280Ah储能电池。

对于行业来说,这颗电池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款产品面市时,三元电池的循环寿命是1500次,磷酸铁锂储能电池的循环寿命最高不超过6000次,而280Ah的循环寿命达到了10000次,这也是海辰储能首次提出不依赖补锂技术的长寿命方案。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这款电芯能量效率也超过了95%,不仅在热失控、过充电、短路、挤压等安全测试上表现优异,还通过了严苛的针刺试验。在此之前,行业普遍认为应该使用100Ah、120Ah、180Ah的小电池储能。

图片

海辰储能重庆基地


他们的重庆工厂总投资达到130亿元,这是一座融“智慧、零碳、花园”为一体的新型工厂,在智能制造与数字化领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依托这条产线,今年6月,海辰储能全球首款千安时长时储能专用电池∞Cell 1175Ah已实现量产下线。

当然,对于海辰储能来说,他们也有一支强大的研发团队。他们共有四大研究院,研发是吴祖钰负责的重要业务之一,他身上的理想主义,也影响到了研发团队上。

比如,海辰储能的先进研究院,在众多“首发”产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这家研究院的内部创新氛围可以看到不少吴祖钰的影子。为了激发研究院的活力,吴祖钰鼓励团队成员每天都有一定的时间去“放空”,去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

吴祖钰曾经说过,他不想做一个传统、森严、有权威的公司,他想做一个“不一样的公司”。吴祖钰经常会提到自由、有爱两个词,这是海辰储能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创新、共享。

在行业里,海辰储能因为多次“首发”产品而受到广泛关注,甚至有人将“首发”视为他们的一个“招牌动作”。这与他们自由的创新氛围不无关系。

比如,2023年12月,他们发布了全球首款千安时长时储能电池,并很快在第二年迭代升级至1175Ah长时储能电池,当时行业主流电芯容量多数为314Ah及以下;2024年12月,他们又首发了循环次数超20000次的专用钠离子电池∞Cell N162Ah。

在极窄的窗口期,进入美国市场

在海辰储能的一系列关键性的战略中,进军海外是至关重要的一个。

在国内,不少行业都会陷入到这样的循环中——在国内,随着市场爆发,行业竞争就会加剧,储能行业亦是如此。

根据海辰储能的招股书,2022—2024年,随着竞争日益激烈,海辰储能的储能电池单价已明显下行,平均售价从0.8元/Wh降至0.3元/Wh,2024年,其国内业务的毛利率下降至8.1%。

就在国内“赚不到钱”的这几年,海辰储能已经悄然地在海外完成了布局,并将那里打造成他们重要的利润来源。

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4年,海辰储能在海外业务的毛利润一直都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分别为39%、31.9%、42.3%,而这三年,国内业务的毛利润则只有11%、11.9%、8.1%。

图片

海辰储能达拉斯工厂

美国是海辰储能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之一。在开拓美国市场上,大多数企业都会选择“借船出海”的策略,把电芯卖给国内做出海业务的集成商,由集成商们再去销售。海辰储能亦是如此,他们早期采用了这个模式。

不过,很快,凭借对美国市场的洞察与判断,在2023年下半年,他们调整了策略,进行本土化运作,在美国投资建厂,扎根当地市场,并选择了一位当地人来担任负责人。

他们在一个极窄的窗口期进入到美国市场,并通过一系列本土化的运作,迅速站稳脚跟。没过多久,储能行业就在美国迎来了大爆发。仅2024年,海辰储能的海外营收就获得了数十倍的增长。

招股书显示,海辰储能是首家在美国落地产能的中国储能企业。2022—2024年,其来自美国和欧洲等地的收入分别为3.3万元、1.01亿元、37亿元。2024年,其海外营收同比增长36倍,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为28.6%。

“人红是非多”,在海辰储能IPO期间,不少人将矛头指向了他们在美国的业务。

有多家自媒体报道称,美国储能集成商Powin是海辰储能在美国最大的客户,该公司的破产,直接导致海辰储能损失了15亿订单。在8月4日的回应中,海辰储能已经予以辟谣,海辰储能并不在Powin的债权人名单中,Powin的破产对他们也没有不利影响。

在谈起这个事情的时候,陈磊也一脸无奈,为了对股民负责,Powin破产清算时,把所有的债务、尾款等都披露出来了,“海辰储能都不在Powin披露的债权人名单中。”

回顾海辰储能的国际化道路,要追溯到2022年,当时疫情尚未结束。根据海辰储能内部人士介绍,从2022年开始,吴祖钰就频繁地去海外出差,寻找机会,尤其是2023年,他花费了大量时间在美国考察。

“那个时候,我们在海外其实还没有什么业务,主要业务还是在国内。”陈磊回忆说,“但是老王非常坚定地支持吴总,让吴总将重点放在海外,因为他们都知道,海外也是海辰储能未来的重要出路。”

后来,王鹏程根据国内外的市场情况,将海辰储能的战略归纳为8个字“无内不稳,无外不强”,而针对海外市场,也总结出一系列打法,比如“集中爆破,小步快走”、“守好底线,利益共享”、“融入生态,共建信任”。

“老王会给我们兜底”

最近20年,中国各行各业涌现出不少优秀的创业公司,有一些采取了“双CEO制”,这些公司的结局也各有不同。

不过,像海辰储能两位老板这样的默契度,并不多见。吴祖钰曾说,他先天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他也深知,做企业,现实主义是极其重要的,而王鹏程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是一个“严谨、理性的理工男。”

没有完美的个人,但可以有完美的团队。

两位创始人在性格、能力和资源等方面能实现多维融合、互补,他们的企业在应对复杂的市场环境时,也往往能够爆发出更加强劲的活力和生命力,从而实现可持续的成长和飞跃。这一事实在商业史上已被反复证明。

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说,财务和供应链,因为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命脉,往往会牢牢地掌握在创始人自己的手中。但在海辰储能,这两个板块则由王鹏程负责。这样的决定,正是源于吴祖钰的敢于放权和王鹏程的值得托付。

在同事眼中,吴祖钰是一个学习能力强、自我迭代快的人。他总是能够快速地掌握一项前沿技术,并灵敏地捕捉到新技术的价值。

吴祖钰喜欢读书,并且涉猎广泛,阅读速度快,有一段时间,每周都会阅读一本书。吴祖钰的办公室书架上也摆放着不少书籍,不过,由于行业新,有价值的专业书籍不多,他也懒得用那些专业书籍来“装点门面”,摆在书架上的,更多还是传记类的读物。

现年39岁的吴祖钰,年轻有活力,每周都会跑上几十公里,他是行业里少有的一位经常跑去电站的老板,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带着高管团队去电站考察。

陈磊就曾经多次跟随吴祖钰去电站考察。在他看来,这件事情至关重要,海辰储能是做电芯起家的,对于电力、电网,刚开始并不了解。然而,只有走进电站,才能真正了解电芯的功能需求、应用场景。

“老板(吴祖钰)愿意扎根在前线,因为只有在前线才能了解客户需求,形成产品认知。”陈磊说。

关于王鹏程,有员工用“自律到可怕”来形容他。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在海辰储能的5年多时间里,做了5年的会议笔记,每当有同事找他聊事情的时候,他总是能从笔记本中找到当时的会议记录。王鹏程也非常善于总结,吴祖钰的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到他这里就变成了条分缕析的战略纲领。

如今,这家年轻的公司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两位创始人的烙印,有不少员工都受到了他们的影响。

以陈磊为例,他对自己的评价是,之前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基于职业习惯,他经常能够看到问题所在,有的时候,甚至会因为这种习惯而不敢往前一步。但是受吴祖钰的影响,他也变得更加敢想敢做。

在谈到美国市场时,他说,越是充满不确定性,就越有机会,“只有敢想敢干,对战略认识清楚,对战略执行到位,才能在恶劣的天气里跑得更远。”

“之前,我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兜底的角色,但现在不同了,我是一个牵引的角色,我要看得更远。吴总经常会问我一些问题,5年之后我们干什么,如果我一直在兜底,那这个问题我是看不清答案的。”陈磊感叹说。

和吴祖钰一样,让陈磊敢于往前冲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也坚信“老王会给我们兜底”。


网易网友:遗忘。Forgotten.
评论:命是爸妈给的,珍惜点;路是自己走的,小心点。

搜狐网友:经年°reminis
评论:有些人,认真的让你心疼,有些人,欠扁的让你牙疼

天涯网友:﹌假装俄狠好
评论:警察说:"你不知道开车不让打电话吗?"我一脸疑惑的说:"我没打电话呀?.....我发短信来着!"

凤凰网友:羡慕嫉妒恨≈
评论:婚外情可以是个浪漫的故事,但离婚则是一次惨痛的事故。

淘宝网友:藏背后的伤悲
评论:人生就像愤怒的小鸟,当你失败时,总有几只猪在笑。。。

天猫网友:自戀的病源
评论: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周一到周五。

百度网友:失控-  Tender
评论:活在自己的心里,不要活在别人的眼里。

腾讯网友:理战  Free
评论:在如今这个物价飞涨的时代,只有工资以不变应万变

其它网友:╰红唇印记°
评论:最郁闷的是:网上购票,钱从账户划去了,票没出来。

本网网友:带你逃离uniVer
评论:过着八戒的生活,却想要悟空的身材。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东南之窗 | 中国海西网 | 中财网 | 新福网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站务及信息报错:1113910010@qq.com (非诚勿扰) | QQ:1113910010 版权所有:精彩资讯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相关作品的原创性、文中陈述文字以及内容数据庞杂本站无法一一核实,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全国新闻记者证管理及核验网络系统  网络警察报警岗亭